第八章四十年代文學格局
關燈
小
中
大
第八章四十年代文學格局
一、戰爭時空下的文學格局與文學進程
1937年7月7日 盧溝橋事變爆發至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十二年連綿的戰爭使中國處於一個非常動蕩的時期,又是我們民族從血火中走向新生的歷史大轉折時期。特殊的歷史環境,要求文學擔負起民族救亡的使命。從“五四”以來發展著的新文□□動不得不調整步履,適應戰時的形勢,形成了不同於二三十年代的另一種文學史景觀。這十二年的文學(通常又稱40年代文學)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戰爭與救亡發生緊密的聯系。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
拓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戰爭歷程
01、大革命失敗後
黨的工作重點由城市轉入農村,在農村建立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武裝和工農政權,開創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新道路。
02、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
□□中央發表堅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東三省的宣言,派楊靖宇等同志到東北領導各路游擊隊,建立抗日武裝力量;11月27日,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發表對外宣言,以“反蔣抗日”建立統一戰線,打破□□對紅軍的“圍剿”。1932年4月15日,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宣布對日作戰。1935年8月1日發表《中國蘇維埃政府、中國共產黨中央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
03、全面抗戰期間
第二次國共合作:根據□□中央同國民政府達成的協議,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改名為陜甘寧邊區政府,主力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在江西、福建、浙江、廣東、湖南等8省13個地區堅持鬥爭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1937年9月25日平型關大捷是抗戰爆發後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大勝利。
敵後抗日根據地建立:1937年11月聶榮臻在山西五臺山創立了中國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根據地,開辟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敵後戰場。
04、武漢失陷後
日軍在正面戰場上停止了戰略進攻,而以主要兵力轉向對付八路軍和新四軍。共產黨領導的抗日力量擔負起了抗戰的主要責任。
1940年8月到12月的“百團大戰”極大地震動了日軍侵華最高指揮機關。敵後戰場成為抗日的主戰場。
05、抗戰後期
共產黨以持久戰和山地游擊戰以弱勝強,所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與國民黨所擔負的正面戰場作戰形成鮮明對比。
到1945年4月,八路軍、新四軍以及華南抗日縱隊已經發展到91萬人,民兵200萬人左右,包括陜甘寧在內的19塊解放區,面積達95萬平方公裏,人口近1億。
06、解放戰爭時期
1947年7月,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主力。1949年4月,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南京,基本宣告了國民黨統治的覆滅。1949年10月1日,在解放軍向全國進軍途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宣告成立。
《論持久戰》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的講演稿
“日本敢於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
《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 1938年5月
“用一切力量,包括武裝部隊的力量在內,去發動民眾的抗日鬥爭。要從這種鬥爭中去武裝人民,即組織自衛軍和游擊隊。要從這種鬥爭中去組織民眾團體;無論是工人、農民、青年、婦女、兒童、商人、自由職業者……民眾如沒有組織,是不能表現其抗日力量的。”
1、第三個十年文學呈現“階段性”特征
(1)、抗戰初期(1937年7月—1938年10月)
在全民抗戰的情勢下,表現出統一的戰鬥精神和普遍高昂的愛國熱情,群眾性、小型化的創作盛極一時。(1938.3.27,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武漢成立。)
(2)、抗戰中期(1938年10月—1944年9月)
國統區文學在表達堅持抗敵、反對分裂的呼聲之外,增強了對現實的批判和對歷史、對知識分子自身的反思,表現出凝重、深沈的格調。敵後根據地則是“工農兵文學”。
(3)、抗戰後期及內戰三年(1944年9月—1949年9月)
共產黨提出“廢除□□、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議案,國統區掀起民主運動高潮,文學主題集中於對國民黨腐敗的諷刺和批判。雜文、諷刺詩、諷刺喜劇盛行。解放區則是以工農兵文學和土改文學為主,基調明朗、素樸。
2、第三個十年文學呈現“區域性”特征
國統區---國民黨統治地區---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區。
解放區---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和解放戰爭中的解放區---前期主要有陜甘寧、晉察冀、晉冀魯豫 、蘇浙皖等敵後抗日根據地,中心是延安。在解放戰爭中擴大為解放區。
淪陷區---日本侵略軍占領的地區---包括華北大部,東北地區,長江中下游、東南沿海等地區。(1937年11月上海淪陷-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上海“孤島”)
抗戰以來,文學傳統發生轉變 ——
小資產階級:“五四”運動 —— 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游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
無產階級:中國抗日戰爭 —— 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以農民為主體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國農民是抗日戰爭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最大承擔者和戰爭的直接參與者。
推薦閱讀:
鄧曉芒
《二十世紀中國啟蒙的缺陷》,《史學月刊》2007年第9期
《啟蒙的進化》,《讀書》2009年第6期
《西方啟蒙的進化》,《湖北大學學報》2021年第2期
啟蒙就是人們走出由他自己所招致的不成熟狀態。不成熟狀態就是對於不由別人引導而運用自己的知性無能為力。如果不成熟狀態的原因不在於缺乏知性, 而在於缺乏不由別人引導而運用自己知性的決心和勇氣, 這種不成熟的狀態就是自己招致的。Sapere aude!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知性! 這就是啟蒙的箴言。
——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
《狂人日記》:啟蒙之精英立場
(魯迅:)“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裏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麽?”
(錢玄同:)“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是的,我雖然自有我的確信,然而說到希望,確實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是在於將來,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了他(錢玄同)之所謂可有。於是我終於答應他做文章了,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記》。——《吶喊》自序
我所說的人道主義,……乃是一種個人主義的人間本位主義……是從個人做起。要講人道,愛人類,便先使自己有人的資格,占得人的位置。
用這人道主義為本,對於人生諸問題,加以記錄研究的文字,便謂之人的文學。其中又可以分作兩項,(一)是正面的,寫這理想生活,或人間上達的可能性;(二)是側面的,寫人的平常生活,或非人的生活,都很可以供研究之用。
……我們只能說時代,不能分中外。我們偶有創作,自然偏於見聞較確的中國一方面,其餘大多數都還須紹介譯述外國的著作,擴大讀者的精神,眼裏看見了世界的人類,養成人的道德,實現人的生活。
——周作人《人的文學》
啟蒙 之 感傷情調
“那一顆搖搖不定的明星的底下,就是我的故國。也就是我的生地。我在那一顆星的底下,也曾送過十八個秋冬,我的鄉土啊,我如今再也不能見你的面了。”
他一邊走著,一邊盡在那裏自傷自悼的想這些傷心的哀話。
走了一會,再向那西方的明星看了一眼,他的眼淚便同驟雨似的落下來了。他覺得四邊的景物,都模糊起來。把眼淚揩了一下,立住了腳,長嘆了一聲,他便斷斷續續的說:
“祖國呀祖國!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來!強起來罷!
“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裏受苦呢!”——郁達夫《沈淪》1921
不是資產階級,然而又不能算為窮苦階級的我,這時正住在M裏的一間前樓上。…… 轉眼間已是北風瑟瑟,落葉蕭蕭,寒冬的天氣了。近來飄泊海上的我,越發沒有事做,因為S大學犯了赤化的嫌疑被封閉了,我的教職也就因之停止了。我是具有孤僻性的一個人,在茫茫的上海,我所交接的,來往的朋友並不多,而在這不多的朋友之中,大半都是所謂危險的分子,他們的工作忙碌,並沒有許多閑工夫同我這種閑蕩的人周旋。除了極無聊,極煩悶,或是我對於政局有不了解的時候,我去找他們談談話,其餘的時候,我大半一個人孤獨地閑蕩,或在屋裏過著枯寂的讀書做文的生活。——蔣光慈《野祭》 1927
轉向救亡 ——
蕭紅《生死場》 1935
在苦難裏倔強的老王婆固然站起了,但懺悔過的“好良心”的老趙三也站起了,甚至連那個在世界上只看得見自己的一匹山羊的謹慎的二裏半也站起了……。那寡婦們回答出“是呀!千刀萬剮也願意!”的時候,老趙三流淚地喊著“等我埋在墳裏……也要把中國旗子插在墳頂!……”的時候,每個人跪在槍口面前盟誓說“若是心不誠,天殺我,槍殺我,槍子是有靈有聖有眼睛的啊!”的時候,這些蚊子一樣的愚夫愚婦們就悲壯地站上了神聖的民族戰爭的前線。蚊子似地為死而生的他們現在是巨人似地為生而死了。
——《生死場》讀後感,胡風,1935
由於在(抗日)戰爭中人民大眾(主要是廣大農民)承擔了最主要的民族解放任務,他們不僅不再是知識分子啟蒙的對象反而成了服務的對象,金字塔式的社會文化結構被顛倒了過來。所以,歷史地表現他們的文化內涵和審美要求的民間文化形態不能不進入知識分子所關註的視野。
另外,由於抗戰而建立起來的統一戰線,使原來相互對峙的知識分子與國家權力之間的關系也變得微妙而覆雜起來。戰爭以來的新文學價值結構有了覆雜的改變,原來單一的知識分子啟蒙文化取向分成了國家權力意識形態、知識分子的現實戰鬥精神傳統和大眾的民間文化形態三分天下的格局。參見: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M].
二、毛《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2
轉變標志1:《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結論”
第一個問題:我們的文藝是為什麽人的?……
第二個問題:如何去服務。努力於提高呢,還是努力於普及呢?……
第三個問題:黨的文藝工作和黨的整個工作的關系問題,黨的文藝工作和非黨的文藝工作的關系問題(文藝界統一戰線問題)。……
轉變標志2:“第一次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
左起:毛、周揚、茅盾、郭沫若
第一次文代會 1949.7.2-7.19
周揚“第一次文代會”報告……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一、戰爭時空下的文學格局與文學進程
1937年7月7日 盧溝橋事變爆發至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十二年連綿的戰爭使中國處於一個非常動蕩的時期,又是我們民族從血火中走向新生的歷史大轉折時期。特殊的歷史環境,要求文學擔負起民族救亡的使命。從“五四”以來發展著的新文□□動不得不調整步履,適應戰時的形勢,形成了不同於二三十年代的另一種文學史景觀。這十二年的文學(通常又稱40年代文學)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戰爭與救亡發生緊密的聯系。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
拓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戰爭歷程
01、大革命失敗後
黨的工作重點由城市轉入農村,在農村建立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武裝和工農政權,開創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新道路。
02、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
□□中央發表堅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東三省的宣言,派楊靖宇等同志到東北領導各路游擊隊,建立抗日武裝力量;11月27日,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發表對外宣言,以“反蔣抗日”建立統一戰線,打破□□對紅軍的“圍剿”。1932年4月15日,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宣布對日作戰。1935年8月1日發表《中國蘇維埃政府、中國共產黨中央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
03、全面抗戰期間
第二次國共合作:根據□□中央同國民政府達成的協議,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改名為陜甘寧邊區政府,主力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在江西、福建、浙江、廣東、湖南等8省13個地區堅持鬥爭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1937年9月25日平型關大捷是抗戰爆發後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大勝利。
敵後抗日根據地建立:1937年11月聶榮臻在山西五臺山創立了中國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根據地,開辟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敵後戰場。
04、武漢失陷後
日軍在正面戰場上停止了戰略進攻,而以主要兵力轉向對付八路軍和新四軍。共產黨領導的抗日力量擔負起了抗戰的主要責任。
1940年8月到12月的“百團大戰”極大地震動了日軍侵華最高指揮機關。敵後戰場成為抗日的主戰場。
05、抗戰後期
共產黨以持久戰和山地游擊戰以弱勝強,所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與國民黨所擔負的正面戰場作戰形成鮮明對比。
到1945年4月,八路軍、新四軍以及華南抗日縱隊已經發展到91萬人,民兵200萬人左右,包括陜甘寧在內的19塊解放區,面積達95萬平方公裏,人口近1億。
06、解放戰爭時期
1947年7月,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主力。1949年4月,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南京,基本宣告了國民黨統治的覆滅。1949年10月1日,在解放軍向全國進軍途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宣告成立。
《論持久戰》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的講演稿
“日本敢於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
《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 1938年5月
“用一切力量,包括武裝部隊的力量在內,去發動民眾的抗日鬥爭。要從這種鬥爭中去武裝人民,即組織自衛軍和游擊隊。要從這種鬥爭中去組織民眾團體;無論是工人、農民、青年、婦女、兒童、商人、自由職業者……民眾如沒有組織,是不能表現其抗日力量的。”
1、第三個十年文學呈現“階段性”特征
(1)、抗戰初期(1937年7月—1938年10月)
在全民抗戰的情勢下,表現出統一的戰鬥精神和普遍高昂的愛國熱情,群眾性、小型化的創作盛極一時。(1938.3.27,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武漢成立。)
(2)、抗戰中期(1938年10月—1944年9月)
國統區文學在表達堅持抗敵、反對分裂的呼聲之外,增強了對現實的批判和對歷史、對知識分子自身的反思,表現出凝重、深沈的格調。敵後根據地則是“工農兵文學”。
(3)、抗戰後期及內戰三年(1944年9月—1949年9月)
共產黨提出“廢除□□、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議案,國統區掀起民主運動高潮,文學主題集中於對國民黨腐敗的諷刺和批判。雜文、諷刺詩、諷刺喜劇盛行。解放區則是以工農兵文學和土改文學為主,基調明朗、素樸。
2、第三個十年文學呈現“區域性”特征
國統區---國民黨統治地區---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區。
解放區---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和解放戰爭中的解放區---前期主要有陜甘寧、晉察冀、晉冀魯豫 、蘇浙皖等敵後抗日根據地,中心是延安。在解放戰爭中擴大為解放區。
淪陷區---日本侵略軍占領的地區---包括華北大部,東北地區,長江中下游、東南沿海等地區。(1937年11月上海淪陷-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上海“孤島”)
抗戰以來,文學傳統發生轉變 ——
小資產階級:“五四”運動 —— 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游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
無產階級:中國抗日戰爭 —— 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以農民為主體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國農民是抗日戰爭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最大承擔者和戰爭的直接參與者。
推薦閱讀:
鄧曉芒
《二十世紀中國啟蒙的缺陷》,《史學月刊》2007年第9期
《啟蒙的進化》,《讀書》2009年第6期
《西方啟蒙的進化》,《湖北大學學報》2021年第2期
啟蒙就是人們走出由他自己所招致的不成熟狀態。不成熟狀態就是對於不由別人引導而運用自己的知性無能為力。如果不成熟狀態的原因不在於缺乏知性, 而在於缺乏不由別人引導而運用自己知性的決心和勇氣, 這種不成熟的狀態就是自己招致的。Sapere aude!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知性! 這就是啟蒙的箴言。
——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
《狂人日記》:啟蒙之精英立場
(魯迅:)“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裏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麽?”
(錢玄同:)“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是的,我雖然自有我的確信,然而說到希望,確實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是在於將來,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了他(錢玄同)之所謂可有。於是我終於答應他做文章了,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記》。——《吶喊》自序
我所說的人道主義,……乃是一種個人主義的人間本位主義……是從個人做起。要講人道,愛人類,便先使自己有人的資格,占得人的位置。
用這人道主義為本,對於人生諸問題,加以記錄研究的文字,便謂之人的文學。其中又可以分作兩項,(一)是正面的,寫這理想生活,或人間上達的可能性;(二)是側面的,寫人的平常生活,或非人的生活,都很可以供研究之用。
……我們只能說時代,不能分中外。我們偶有創作,自然偏於見聞較確的中國一方面,其餘大多數都還須紹介譯述外國的著作,擴大讀者的精神,眼裏看見了世界的人類,養成人的道德,實現人的生活。
——周作人《人的文學》
啟蒙 之 感傷情調
“那一顆搖搖不定的明星的底下,就是我的故國。也就是我的生地。我在那一顆星的底下,也曾送過十八個秋冬,我的鄉土啊,我如今再也不能見你的面了。”
他一邊走著,一邊盡在那裏自傷自悼的想這些傷心的哀話。
走了一會,再向那西方的明星看了一眼,他的眼淚便同驟雨似的落下來了。他覺得四邊的景物,都模糊起來。把眼淚揩了一下,立住了腳,長嘆了一聲,他便斷斷續續的說:
“祖國呀祖國!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來!強起來罷!
“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裏受苦呢!”——郁達夫《沈淪》1921
不是資產階級,然而又不能算為窮苦階級的我,這時正住在M裏的一間前樓上。…… 轉眼間已是北風瑟瑟,落葉蕭蕭,寒冬的天氣了。近來飄泊海上的我,越發沒有事做,因為S大學犯了赤化的嫌疑被封閉了,我的教職也就因之停止了。我是具有孤僻性的一個人,在茫茫的上海,我所交接的,來往的朋友並不多,而在這不多的朋友之中,大半都是所謂危險的分子,他們的工作忙碌,並沒有許多閑工夫同我這種閑蕩的人周旋。除了極無聊,極煩悶,或是我對於政局有不了解的時候,我去找他們談談話,其餘的時候,我大半一個人孤獨地閑蕩,或在屋裏過著枯寂的讀書做文的生活。——蔣光慈《野祭》 1927
轉向救亡 ——
蕭紅《生死場》 1935
在苦難裏倔強的老王婆固然站起了,但懺悔過的“好良心”的老趙三也站起了,甚至連那個在世界上只看得見自己的一匹山羊的謹慎的二裏半也站起了……。那寡婦們回答出“是呀!千刀萬剮也願意!”的時候,老趙三流淚地喊著“等我埋在墳裏……也要把中國旗子插在墳頂!……”的時候,每個人跪在槍口面前盟誓說“若是心不誠,天殺我,槍殺我,槍子是有靈有聖有眼睛的啊!”的時候,這些蚊子一樣的愚夫愚婦們就悲壯地站上了神聖的民族戰爭的前線。蚊子似地為死而生的他們現在是巨人似地為生而死了。
——《生死場》讀後感,胡風,1935
由於在(抗日)戰爭中人民大眾(主要是廣大農民)承擔了最主要的民族解放任務,他們不僅不再是知識分子啟蒙的對象反而成了服務的對象,金字塔式的社會文化結構被顛倒了過來。所以,歷史地表現他們的文化內涵和審美要求的民間文化形態不能不進入知識分子所關註的視野。
另外,由於抗戰而建立起來的統一戰線,使原來相互對峙的知識分子與國家權力之間的關系也變得微妙而覆雜起來。戰爭以來的新文學價值結構有了覆雜的改變,原來單一的知識分子啟蒙文化取向分成了國家權力意識形態、知識分子的現實戰鬥精神傳統和大眾的民間文化形態三分天下的格局。參見: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M].
二、毛《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2
轉變標志1:《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結論”
第一個問題:我們的文藝是為什麽人的?……
第二個問題:如何去服務。努力於提高呢,還是努力於普及呢?……
第三個問題:黨的文藝工作和黨的整個工作的關系問題,黨的文藝工作和非黨的文藝工作的關系問題(文藝界統一戰線問題)。……
轉變標志2:“第一次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
左起:毛、周揚、茅盾、郭沫若
第一次文代會 1949.7.2-7.19
周揚“第一次文代會”報告……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